新时代,教师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发布时间:2019-01-21      来源:互联网

阚兆成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之风有蔓延的趋势:理想信念缺失,职业使命感不强;师表意识淡薄,自律性较差;工作动力不足,岗位践行效果差;执行决定打折扣,能力提升缓慢;片面追求自我发展,缺乏教师应有的精气神。

在百余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西南联大曾书写过熠熠闪光的一页,不仅在于其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还在于令人景仰的师德。抗战时期,国运凋敝,民不聊生,师生生活十分困难,教授们大都无力养家。可是,当教育部门发给他们“特别办公费”时,吴有训、冯友兰、罗常培、陈岱孙、汤用彤等25位著名教授却毅然拒绝,为的是与师生“同尝甘苦,共体艰危”。后人评价说,西南联大大师如云,教授的水平是一流的,其道德和人格更是一流的。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高尚师德是难得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支撑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和精神力量。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应该将提升教师思想作风和精神追求作为重要工程,常抓不懈。

一是理想信念锻造工程。理想信念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利益,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对事业的敬畏心、责任感。

培育理想信念,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教育使命,恪守教育责任,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用自己的品格和精神力量去感染、影响、鼓舞学生。

二是精神家园筑建工程。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情感和心灵的归宿。每个集体都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家园——真挚的职业情怀、和善的道德境界、美好健康的精神追求。

教师要正确对待组织、同事和自己,发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修养上的不足、才能上的不足、做人上的不足,并最大限度地弥补、改正。同时,用感恩的心态面对世界,用分享的心态回报社会,用结缘的心态成就事业。

三是精神状态调整工程。状态>方法>落实,状态是前提,方法是基础,落实是关键。没有好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拿出科学有效的方法,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落实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无用功。因此,抓精神状态调整是更高层次的抓落实。

工作态度分为工作导向、事业导向和使命导向。工作导向,把工作当作糊口的工具,缺乏内在动力,也不主动进行能力提升;事业导向,比工作导向的人多一些内在驱动,更加注重自我成长和成功,更加在意回报,却不太关心集体成就,不太愿意去做额外的奉献;使命导向,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使命,会义无反顾地全情投入,在事业中有更高满足感和幸福感,并相信自己的工作对世界有正向影响。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内在力量,包括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克己自律的良好品格,勤勉敬业的责任意识,开拓进取的创新观念。四是高尚师德修养工程。社会一直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极高的要求,“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欲为经师,先为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等格言都反映了社会对教师道德的高标准、严要求。

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老师,应该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教育生涯有清醒的认识和切实可行的规划;老师,应该对学生负责,对所传授的知识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老师,应该对家长负责,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呵护孩子、关爱孩子、帮助孩子,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老师,应该工作负责,顾全大局、理解学校、、服从分配。

最高的师德是乐业,实现生命状态与职业状态的水乳交融。只有乐业,教师才能进入自然、快乐的享受状态,才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

五是爱心培育工程。教师之爱是一种理性之爱,这种爱是建立在对事业高度负责的基础之上的。

爱是教育的灵魂。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随时查找自身师德、师学、师能、师表水平的不足。选择了当老师就等于选择了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与责任。父母们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把希望交给了老师;国家把青少年交给学校,就等于把民族的未来拜托给了老师。教师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