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分南北两派,作家电影也有南北之分?!


发布时间:2018-03-25      来源:互联网

虽然仅仅是隔了一条长江,但由南北文学翻拍出来的电影,也很可能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

作者:文心

来源:传媒大眼影视测评组

不久前,第一届“南方派作家电影”研讨会在苏州福纳影视基地举行。来自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作家、业内专家、高校老师,围绕“南方派作家电影”在未来中国电影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中国电影的地域文化特色等议题展开探讨,并普遍认为中国已产生了一批南方电影。

咋一听这次会议连同这一结论,难免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作家分南北不稀奇,怎么电影也分南北了?既然有了所谓的“南方派作家电影”,那么有没有“北方派作家电影”?这种划分方式是怎么来的?是仅仅局限于地域?还是与南北文化在其内在气质上的区别决定的?

民国学者刘申叔曾说过:“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由此不难看出,南北文学之间的差异,显然与地理、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不无关系,是一个综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果。

虽然仅仅是隔了一条长江,但由南北文学翻拍出来的电影,也很可能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

南方文学的细致,对应北方文学的粗犷

提到南方的知名作家,你会想起谁?鲁迅、张爱玲、余华、苏童、李碧华、格非、残雪、韩少功、严歌苓、王安忆、孙甘露等都是南方作家的代表;而说到北方的知名作家,大家恐怕都会想起莫言、刘震云、阎连科、萧红、贾平凹、海岩等人。

在这里,是没有必要以南北方作家数量的多寡来评判高下的,既然要说的是文学作品,那就不妨单就作品来进行剖析。

从文学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来看,地域对北方作家的影响要大于南方作家,其作品往往更容易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比如贾平凹、刘震云和莫言,就分别代表了陕、豫、鲁三个地区的文学风格。与北方作家在叙事风格上的差别相比,南方作家则更为相近。这和历史和政治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在写作难度上,则是南方明显要大于北方。语言北齐南繁,现在的官方语言并不是南方人的母语,而作家如果要创作能够让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作品,使用的必然是官方语音,这自然而然也就增加了南方作家的写作难度。

所以北方作家可以尽情保留自己的语言特色,而南方作家的处境就很被动,地域风格反而显得没有那么色彩鲜明。当然也有类似王安忆这种有着明显的吴语特征的独例,但其作品对外地人来说也势必存在一定的文化壁垒。

文学就是人学,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带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鲁迅说过: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这里只是各自的特点不同,并不存在优劣之别、高下之分。

南北电影的代表作其实也是南北人物的代表

先从南北方人的普遍特点来看,北方人生长在黄土地和黑土地上,风景多以壮美为主,干燥寒冷的气候特征使植被普遍贫乏,有种天高地远的感觉,而这也造就了北方人更为厚重、强悍、豪爽、严谨的性格特点。

与之相比,南方则呈现一种小河流水的温婉感觉,湖光山色加上植被茂密,气候更是温暖湿润,这也造就了南方人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的性格特质。而南北文学也随之深深打上了这种烙印,由南北文学改编而来的南北电影,自然也会呈现出这一鲜明的地域特点。

南派作家们远儒家而近老庄,崇尚经世致用,尤喜爱将民间、野生、百姓作为写作题材,风格自然又感性,文风以细腻温婉见长。以作品来说,被改编成电影最多的恐怕就是张爱玲、严歌苓、李碧华三位作家了,还恰巧都是女作家。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改编影视作品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色戒》《金锁记》《半生缘》,喜欢从庸人俗事做切入点,并对其进行细微的描写,注重感官和物质性。作品中充斥着对时代的恐惧、对人生的失望和对人生缺憾的感触。

严歌苓的作品可以说是最近影视作品中出镜率特别高的一个。她虽然有受到美国文化的融合,但依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且具有她独特的对中西文化的阐释。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天浴》《归来》,她喜欢从底层、边缘人物做切入点,喜欢选取特殊的文化、政治、观念转型期作为故事背景,呈现丰富且令人震撼的人性。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字成精的李碧华,其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包括《霸王别姬》《青蛇》《秦俑》《胭脂扣》《饺子》等。李碧华属于南派作家中风格十分独特的一位,可以说是艺高人胆大的代表。

她的作品最擅长写前尘往事、奇情畸恋,总有一股奇绝诡异的气氛在里面,故事全部别出心裁,瑰奇诡异且雅俗共赏,被称为“文妖”,连王朔都是她的迷弟。而这种风格的文学作品,特别适合翻拍成电影。

说过南派作家,再来看看北派作家,北派作家多有士人作风,普遍亲儒家文化,崇尚权力,而文化因为地域的关系,缺少外来因素的干扰所以造成了一种相对闭塞的状态。北方人的性格就像旷野、土地、草原、荒漠、大江大路,所以北派作家的文风也多以利落幽默见长。

说到北方著名的剧作家,就必须要提到老舍。《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都是老少咸宜的经典作品,也被后人反复以影视作品、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一再改编。

老舍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北方人特色,语言简洁明快、单纯洒脱、通俗易懂,活脱一个说话办事敞亮的北京爷们儿。老舍喜欢以市井生活为题材,喜欢以日常场景反映社会冲突,更多的是对民族命运的思考,有着明显的爱国主义情结。

刘震云则是另一位典型的北派作家。《一九四二》《手机》《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我叫刘跃进》都是典型的带有北派风格的影视作品。其文风辛辣诙谐,一针见血,以写实小说见长,充满对权力、对生活的思考。

总体而言,南北两派的作家电影不分高下,其创作内容和风格也不能按照地域特点进行严格的划分。随着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之势的进一步展开,这种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但二者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南北作家的优秀作品会为影视剧的创作注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新鲜血液,进而打磨出更多有思想、有内涵、值得回味的好的影视作品。

而这一点,无论是对观众还是中国的影视剧创作而言,都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