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窟造像的鼻祖,可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看了让人心寒


发布时间:2019-01-04      来源:互联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古书中的凉州犹如遥远的梦境,人们迷恋的或许是“马踏飞燕”的出土地雷台汉墓,或许是底蕴浓厚的西夏碑,或许是雕梁画栋的罗什寺塔。坐拥众多珍贵历史遗产的凉州,相比其他环西北地区的大热景点则显得低调许多。

凉州即如今甘肃地理版图上的武威,这座低调内敛的历史古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中国佛教石窟鼻祖。“金张掖、银武威”,寥寥数字足以证明武威重要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众多闻名遐迩的佛教石窟拔地而起,为人类留下璀璨光辉的文化遗产,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切的开始都要源于天梯山石窟。

以昙曜为代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凉州僧人,成为建造中国另两大杰出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主要技术骨干,应该说天梯山石窟是最初影响中国石窟文明的先驱。沿着橘色的木质栈道触摸神秘绝伦的佛像众生,不安躁动的心随之沉静。

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天梯山石窟仅存三层,大大小小的洞窟只有18处,其中最为知名的还要数窟内的释迦牟尼大像。

这尊释迦牟尼像依山傍水而立,高28米,宽10米,偌大的手掌微微伸向前方,以肃穆慈祥的表情注视着芸芸众生,仿佛也在护佑着古老的凉州净土。

命途多舛的天梯山石窟自建成以来屡遭破坏,明代正统十三年间,人们对石窟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并绘制了大量明代壁画。遗憾的是,这些壁画裸露在天然环境中,裸露在天然环境中的壁画许多已变得残缺不全,修复工作亟待启动。

南北两壁分别绘有不同主题的壁画。南壁上方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从这个角度望去,仍能清晰地看到大象背部垒摞的经卷,下方是怒目圆睁的猛虎和花卉丛林,俨然一副极乐世界的模样。

其实我们现在在天梯山石窟中只能看到编号为13的一个窟,而其余的洞窟都是空空如也,究其原因还要追溯到1958年,当时为了解决黄羊河下游8万多居民的生活用水和18万亩的耕地用水问题,武威市决定在天梯山石窟左侧修建水库,而天梯山石窟正好位于水库的淹没区。为了不让石窟中的塑像和壁画被水淹没,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考古人员对石窟进行了清理搬迁。除了无法搬走的大佛像,其他全部被拆下来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了起来。

可是在水库建成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里,武威市及相关的水利专家曾多次对黄羊河水库进行测量,发现当初过高的估计了蓄水的水位,水库其实对洞窟的文物根本造不成威胁。

许多人对我国石窟的发展经过一头雾水,甚至对其背后的佛教文化也不甚了解。因此,在观赏石窟前最好可以在去天梯山石窟陈列馆补补功课,从天梯山的形成过程到佛教文化、石窟雕塑文化,在接下来的浏览过程中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感触。

人们对历代层叠的壁画定位分块、修整加固,接着小心翼翼地层层剥取,中小型彩塑整体搬取,面积较大的彩塑则以不影响整体形象为宗旨,从中锯断后搬取后包装运出,现已保管至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

陈列馆中悬挂有著名的北凉壁画,这些文物是在清理被地震摧毁的洞窟遗址中发现的,对研究沮渠蒙逊创凿凉州石窟提供了重要实据。天梯山石窟搬迁工程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重大举措,人们可以在陈列馆欣赏较为完整、独立的佛像、彩塑、壁画等,很难想象这些文物都是从坚硬的石壁中搬取出来的。

曾经搬迁文物的举措不仅百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天梯山特殊的地理材质与构造,石窟壁画极容易受外界侵蚀,许多文物在搬迁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据说,这批被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管护了近半个世纪的文物,将重回故里,或许在若干年后,这些石像能够重新回到厚重苍茫的石林当中,继续散发原始的文化魅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图/文 落榜进士)

来源;落榜进士V企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