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推进财险行业改革 非车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发布时间:2023-01-11      来源:互联网

对财险行业来说,2022年是检验竞争格局与龙头成色的关键年,不少优质财险公司已用数据证明自身实力,突出竞争优势。

去年,车险保费刚需持续,虽然出行量减少一定程度会降低出险率、赔付率,但更为关键的是,头部险企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实现费用率持续改善,凸显出财险行业整体强劲韧性。另外,非车业务发展迅猛,行业的业务结构更为均衡。

展望2023年,多机构已表示看好情绪,认为大型险企仍握有规模效应下的定价及渠道优势,成本控制能力较强;大型险企的业务结构更为多元,有望实现在市场竞争中的量价齐升。

科技赋能推进改革 成本控制优势凸显

2011年至今的一轮周期是车险市场化改革主导的周期,尤其是2020年实施车险综改后,费率自主性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规定了费用上限,压降了行业的费用率空间,更进一步限制了险企通过降价抢夺优质业务的手段。业内人士认为,想要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求生空间,险企须在成本端有效控制。

在车险综改背景下,很多险企已有突出成效。比如新晋上市险企阳光保险旗下阳光财险常年来深耕风险定价,优化成本控制能力,培育了业内领先优势。

在阳光财险创立初期,当时国内车险市场较为粗放,营销人员的收入也主要来自销售佣金,承保风险的问题往往被忽视。因此经纪人们会偏向承揽保险金额相对较大的大吨位货运车辆保险,大货车的一张保单金额可能高达数万,对比当时普及量不高的家用轿车来说,一张保单的金额相对就显得较少。

但阳光保险并不这样认为,通过缜密的调研发现,汽车保有量一直在增加,粗放的车险模式不会带来更长久的利润,所以转而采用“红黄蓝”盈利模式,通过对车辆种类与开车的人进行细分,进行精准的风险定价,依此给机构和营销人员匹配不同的激励政策,有效把营销人员的市场活动目标聚焦到价值业务身上。

此后,阳光财险在“红黄蓝”盈利模式基础上,加上对行业和客户的理解,在2009年研发出了中国财险业内第一张“车险生命表”,运用数据分析及数字化工具,提升风险识别能力、运营效能和定价水平。为积极应对车险综改的影响,阳光财险将传统车险定价模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升级形成“车险智能生命表”管理体系,并自2021年下半年全面落地实施,实现“一人一车一价”,提升了阳光的定价效率和准确性。

得益于阳光保险出色的业务品质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的成本管控能力,阳光财险赔付率由2021年的66.6下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64.3,费用率也持续下降,2022年上半年达到34.5。2022年上半年阳光财险的综合成本率为98.8。

阳光保险正是行业头部险企的缩影,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成本优势,为企业长期经营贡献着力点。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多家上市财险公司赔付率、费用率双双实现优化,行业格局更为清晰。

东兴证券研报认为,自2020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我国车险综改实施已满两年,综改影响边际减弱,产险行业赔付率抬升、费用率下降的幅度已逐步收窄,综合成本率规模及结构已进入“新常态”,大型险企仍握有规模效应下的定价及渠道优势,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盈利空间较为广阔。

非车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业务结构改善助推新增长

为提升抗风险能力,近年来财险行业也不断加强非车业务的发展,用更为均衡的业务结构打开增长天花板。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2022年上半年行业车险保费收入为 3976.34亿元,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49.50,首次低于50,非车险占比逐年提升。

以近年来增速强劲的农险为例,作为一种政策性险种,农险主要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服务,发挥损失补偿功能。据《科技助力农险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2)》披露,以国际经验法测算,农险保费规模于2025年将超过1600亿元,2035年达到6000-10000亿元。

挖掘这一较为新兴、但具有长期潜力的板块,险企也需在早期多元发力,构筑经营长效化机制,以分散承保风险。比如阳光财险截至2022年6月末,已获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农险经营资质,区域风险会得到分散。另外,阳光还在扩大农险产品承保种类、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农险承保和理赔能力等,提质增效、降低风险。

机构分析师表示,多元化产品策略将为产险公司打开新的业务空间,同时在有效的定价策略和成本控制下,商业性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等政策支持、需求旺盛、综合成本率趋于稳定的非车险险种有望持续加大贡献。

中金研报表示,2023年,受政策刺激以及供给需求两侧共同推动,我们预计意健险、农险、货运险、责任险、企财险等非车业务保费仍将取得快速增长。

事实上,在车险长期利润不显著周期的预期下,财险公司发展非车险,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涉足者也应明白相关非车险所需要投入的财力和周期,远比车险投入更长、更远,需要体系化的、全方位的构建,从客户真正的需求入手,专业制胜,大型险企或凭借自身硬实力及较早展开的多元布局优先展露优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