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狂欢落幕,环保组织给快递企业绿色化行动做了“测评”


发布时间:2020-11-26      来源:互联网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于近日落幕。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1日当天共处理快件6.75亿件,同比增长26.16,再创历史新高。双十一快递业务量的激增预示着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在逐步走向复苏,但同时也带来了巨量快递包装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往年的双十一不同的是,随着2020年6月国家邮政局《邮件快件绿色包装规范》的出台,今年的双十一物流将会迎来第一次“大考”,快递企业将更为注重快递包装绿色化环节。

快递企业包装绿色化行动到底成效如何?是否做到较高程度的信息公开?11月18日,环保组织摆脱塑缚与无毒先锋联合发布了《快递企业包装绿色化行动评价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测评”了包括京东物流、苏宁物流、顺丰、申通、圆通、中通、百世、韵达、德邦在内的9家快递企业2018-2020年11月的包装绿色化成效,比较了相关快递企业的包装绿色化行动的优点与不足。

报告显示,各快递企业在包装绿色化行动的整体实现力度差异明。京东物流、顺丰、苏宁物流在包装绿色化行动上的整体表现较为出色,申通的表现紧接其后,而圆通和韵达的整体表现则稍有逊色。

在18日的发布会上,摆脱塑缚、仁渡海洋、无毒先锋、成都根与芽、零废弃联盟和捡拾中国等多家环保组织联合发起倡议书,提出5大建议,呼吁快递和电商企业加快落实包装绿色化行动。

5大维度评价9家快递企业 顺丰、京东物流、苏宁物流表现突出

近年来,为解决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国家连续发布关于快递绿色包装的规范和意见,各快递企业也积极采取了一些绿色包装举措。基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快递企业包装绿色化行动评价报告》通过企业在5大维度上——快递包装绿色化目标、快递包装信息透明度、快递包装减量、快递循环包装应用、以及快递包装回收——评价企业进行了多少项包装绿色化行动。

通过收集企业自行披露的信息,最终,报告发现,顺丰、京东物流和苏宁物流整体表现最为优秀;而圆通和韵达的相关信息披露最少。

其中,在包装绿色化目标维度上,仅顺丰、京东物流、苏宁物流公布了可量化的包装绿色化目标。余下的6家企业均未公布可量化的包装绿色化目标。另外,调查发现,所有企业均没有公布其包装材料所符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顺丰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公布了包装材料消耗数据的快递企业。

图:顺丰在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的包装材料消耗使用量。

在包装减量方面上,顺丰和京东物流表现最好,不仅开展了各类材料的减量措施,同时公开了相应减量数据。韵达信息公布较少,仅公布了“电子运单”一种减量行动,且未公布减量数据。

推行可重复使用的循环包装是实现快递包装源头减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国家政策鼓励的发展方向。报告显示,目前仅有顺丰、苏宁物流、京东物流、申通和圆通5家快递企业公布了其“已使用或正试点使用快递循环箱”这一信息。

图:苏宁循环快递箱。

而针对公众的调查显示,在1053份有效问卷中,近70的受访者表示从未使用过循环箱服务或收到过循环箱包装的快递。而在这近70没接触过循环箱的受访者中,超过75的人表示不了解循环箱的相关信息,约40的人不知道如何才能使用循环快递箱。

摆脱塑缚与多家快递企业客服沟通后发现,只有顺丰客服能清晰回答循环箱的使用方法。京东物流和苏宁物流的客服表示循环箱只能用于生鲜类产品,但未能给出明确的循环箱服务指引,甚至有客服表示并不清楚公司有循环箱服务。

在包装回收行动包括快递包装箱和填充物的表现方面,所有企业均已开展过相关回收活动,但只有顺丰、京东物流、苏宁物流公布了各自的回收成效数据。

不过,就公众调查的结果而言,快递企业们仍需在包装回收行动的普及上继续努力。调查显示,未参与过任何回收行动的受访者占比较多,占68。

图:京东物流纸箱回收标识。

环保机构联合倡议 5大建议促绿色化行动进一步落实

调查发现,快递企业在快递包装减量方面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包括源头减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包装,避免快件过度包装等。基于本次报告,摆脱塑缚、无毒先锋、仁渡海洋、上海浦东乐芬环保公益促进中心、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零废弃联盟6家环保组织发布联合倡议信,提出5大建议,呼吁相关企业积极肩负起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社会责任,积极落实快递包装绿色化行动。

倡议信认为,企业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必然从制定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的可量化的目标开始。可量化的目标有利于促使快递企业深入探索能带来实质性改变的路径,也将有利于对相关行动的执行情况开展评估。各环保组织建议,快递企业应制定可量化的绿色化目标和执行计划,并定期公布相关成效数据。

环保组织还表示,企业在快递包装减量方面应重视源头减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包装;避免快件过度包装。同时,应协同探讨和制定循环箱行业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循环包装的使用体系,提高循环包装的使用率。更重要的是,在可降解塑料质量参差不齐、后端处理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须谨慎发展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一次性塑料作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