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的实践样板


发布时间:2020-02-20      来源:互联网


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的实践样板


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的实践样板

———对闽西南三年游击区历史性贡献的思考

□吴升辉


  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形成于闽西、实践于闽西。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上杭古田协成店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毛泽东在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文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长征前夕,毛泽东会见了张鼎丞,对他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从赣南中央苏区突围回到闽西组成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践行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坚决摒弃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地方武装,紧密地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原闽西苏区的基本区域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漳平、宁洋(今分属永安、漳平、龙岩)、平和、南靖、长汀、清流、归化(今明溪)及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县的广大地区,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先后打破了10多万国民党军的反复“清剿”,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持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取得了与红军长征相辉映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的实践样板

毛泽东在上杭古田协成店写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在闽西南游击区的实践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留在闽西的福建军区主力部队第十九、二十团等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顽强抗击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遭到了惨重的失败,闽西苏区全境沦陷。闽西境内仅存红八团、红九团、明光独立营及分散在龙岩、永定、上杭、代英、永东等县数十人至百余人的游击小分队,总计1300多人,要抗击10多万国民党军的反复“清剿”。
  国民党军在“清剿”初期以军事进攻为主,依仗其军事上的绝对优势,采取分进合击,层层包围的战术,“追剿”“驻剿”“搜剿”并用。后又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还实行自首政策,颁发所谓“自首自新条例”,引诱红军游击队中的动摇分子投降变节。这种瓦解政策曾经给红军游击队造成一定困难和损失,如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朱森、龙岩县革委会主席陈金财等叛变投敌后,带领敌人四出搜捕红军游击队和基点村群众,在群众中引起了恐慌。
  尽管国民党军“清剿”手段极端毒辣,斗争异常残酷,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紧密地依靠人民群众,在军事上正确执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在政治上创造性地运用“白皮红心”等策略,从军事、政治、经济上全面地投入反“清剿”的斗争。
  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红军游击队运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红八团创造的“散兵群战术”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战术,搞得国民党军防不胜防,处处被动挨打。红八团分散活动时,国民党军大肆散布红军游击队已被“剿灭”,并准备在龙岩城召开“剿匪”祝捷大会。为打击敌人的气馅,粉碎其谎言,邱金声率一个短枪队,夜袭龙岩国民党陆军第十三医院,缴获大量药品。邱金声还在医院打电话给驻守龙岩的第十师师长李默庵,警告他不要吹牛。岩南漳游击队,在掩护群众收割中,用六发子弹,打退了国民党军一个连的抢谷队;在岩永靖地区的一次战斗中,17名战士以200余发子弹,打退了敌人一个团的进攻。后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将这种战术加以总结,印发给其他部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的实践样板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秘密据点———蛟洋双髻山


  为了瓦解敌人的保甲制度和壮丁队,红军游击队运用“白皮红心”的策略,创造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两面政权”。即在革命力量较强的乡村,红军游击队派党员或革命骨干去担任保甲长,参加壮丁队,变保甲制度为赤色联防,使壮丁队成为游击队的辅助力量,变白色碉堡为红色堡垒;在革命力量较弱的乡村,同保甲长和壮丁队约法三章,要他们掩护游击队的活动并保护群众斗争,如有违反,严惩不贷。红军游击队巧妙地利用敌人的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保护了群众,也保存和发展了自己。
  除了红八团、红九团以外,各县地方武装也积极行动,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永定游击队在刘永生带领下,积极活动于金砂、合溪、丰稔市、蓝家渡、庐丰以至峰市一带;范钦洪率领的另一支游击队以溪南里西溪为中心,向东溪、湖雷和永定城郊活动,这些游击队短小精干,到处打击敌人,是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人民群众为了帮助红军游击队解决粮食和军需品,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担杆装盐”“双层桶装米”“大蒲包装饭”等办法,把粮食和各种物资运送上山。东肖后田村妇女陈客嫲为支援红军游击队,两次被捕,受尽酷刑,被割去乳房,但她始终坚贞不屈,直到被国民党军残酷杀害。许多群众为了保护红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一次,国民党军突然包围了永定县戴洋祭村,威迫群众交出红军伤病员,当众杀死了两个青年,并威胁要杀光全村人,但群众至死不肯吐露半点真情。正是由于无数革命群众冒死援助和支持,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才得以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直至胜利。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事变,企图吞并华北五省,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不论任何政治派别和个人,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就愿意同他们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实现了闽西南第二次国共合作,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表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游击队经过了千难万苦,终于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组织上获得了巩固与发展。
  闽西南游击区实践“星火燎原”思想的历史经验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闽西南地区领导人民和红军游击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在这期间,闽西游击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遵照古田会议确定的关于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积极实践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形成党政军一体化的领导,适时制订正确的方针策略。红军主力长征以后,闽西苏区由于受到国民党军的摧残打击,各地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被分割包围,各自为战,处境十分艰难。陈潭秋、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汇合后,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根据闽西的实际情况,毅然决定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建立了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了对闽西各地党和各部分红军的领导,并且彻底摒弃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一套做法,领导闽西红军游击队坚决地按照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方针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二是灵活地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散兵群”战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一成立就规定,反“清剿”斗争的方针是“保存有生力量锻炼现有部队”,广泛灵活地开展游击战争。闽西红军游击队正确地执行了这一方针,在游击行动中十分注意依靠基本地区,向新区发展,四处打击敌人。红军游击队还十分注意战术方面的灵活性,里应外合、化装奇袭、夜间偷袭、隐蔽伏击、远程奔袭等战术,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时而公开,时而隐蔽,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军政委员会还及时总结和推广了“散兵群”战术。
  这种战术使得敌人疲于奔命,逐渐削弱,而红军游击队则处处主动,不断扩大了自己,这些灵活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是闽西红军游击队能够在长达三年的艰苦环境中,得以保存与发展自己和有效的打击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
  三是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挫败国民党的多次“清剿”。红军主力长征以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依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地提出闽西的游击战争必须是“群众性”的。根据这一方针,红军游击队始终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政治工作队,坚定地依靠群众开展反“清剿”斗争。国民党军实行的“计口售粮”“放火烧山”“移民并村”“保甲连坐”等“清剿”红军游击队的手段,不但是对红军游击队的打击,也限制和危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人民群众在国民党军对红军游击队反复的残酷“清剿”过程中,在军事上,千方百计地配合游击队打击敌人;在政治上,运用各种手段,配合游击队瓦解敌人;在经济上,采取各种方法,支援红军游击队战胜各种困难;在危险的关头,不顾自己的安危,保护红军游击队。这是闽西红军游击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四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制定了“白皮红心”的对敌斗争策略。闽西红军游击队在实际斗争中,大胆摒弃了王明“左”倾关门主义,运用灵活的斗争方式,把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团结一切同情、支持革命或者保持中立的阶层,与之建立友好关系或者统一战线,以利于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军政委员会为了粉碎国民党“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动方针,制定了“白皮红心”的斗争策略,运用这个策略,成功地创造了“两面政权”,有效地瓦解了国民党的一部分基层政权和地主武装,把敌人化为朋友,这就有效地保护了群众,进一步孤立了敌人,发展壮大了自己。
  闽西南游击区实践“星火燎原”思想的历史贡献
  闽西南游击区开展的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有力配合了红军主力长征,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存了中国革命十分宝贵的南方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7年2月7日,毛泽东在延安听取了方方代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汇报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后,赞扬说:“你们三年苦斗有很大的功绩”,“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这是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评价。

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的实践样板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地点———永定西溪赤寨村(资料图片)


  一是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中央领导机关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闽西成为牺牲和贡献最大的游击区。在主力红军长征时期,因闽西南游击区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吸引了10多万国民党军,钳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主力红军和中央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并给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以打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留在闽西的福建军区主力部队第十九、二十团等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顽强抗击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遭到了惨重的失败,闽西苏区全境沦陷。国民党开始大规模地向闽西游击区进攻,仅在龙岩、上杭、永定、长汀、宁化、清流、连城、宁洋、漳平、南靖、平和等县,就布置了8个正规师(即3师、9师、10师、36师、80师、83师、52师、75师),以李默庵、李玉堂为指挥官,并纠集地方民团、壮丁队、铲共团等地主武装,共计10多万 。而在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部队仅有红8团、红9团,明光独立营和陈潭秋、谭震林、邓子恢从江西带回的100余人在内的红军和游击队1300余人。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以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先后在闽西牺牲,有4000余户闽西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被毁掉。在敌人“清剿”区内,“闾阁不见炊烟,四野但闻鬼哭”,昔日热闹繁荣的苏区,顿时成为瓦砾废墟、人烟稀少的白色恐怖世界。可以说,闽西南游击区党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为红军长征作出巨大贡献。
  二是践行“听党话,跟党走”信念,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南方战略支点,闽西成为“红旗不倒”的坚强堡垒。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都是闽西苏区和红军游击队的主要创始人,他们与毛泽东同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忠实践行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同时,他们对闽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理十分了解,同闽西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之情,因而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能够集中地体现党、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能够坚决地贯彻执行毛泽东所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地分析各种复杂因素和主客观条件。通过把握风云变幻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时制订正确的方针与策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引导闽西党和红军游击队适时地完成了由“打正规战”到游击战,由土地革命战争到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的两次历史性转变,在闽西南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保持了共产党的旗帜,保护了人民群众利益,在广大地区撒下了革命火种,为尔后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

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的实践样板

新四军第二支队在福建龙岩举行抗日誓师


  三是坚持政治建军原则,锻炼出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闽西成为新四军的重要策源地。闽西南游击区坚持古田会议确立的政治建军原则,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锻炼出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如同经过长征的红军发展为强大的八路军一样,闽西、闽粤边、闽赣红军游击队共24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为副司令员,罗忠毅为参谋长,王集成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4两个团。第3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4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2月27日,新四军第2支队以及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6000余人,在白土镇广场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3月1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第2支队从白土出发,踏上抗日征途,向皖南开进。至此,闽西南红军游击健儿结束了三年艰苦奋战的游击生活,走出了深山密林,汇成抗日的铁流,高举起新四军的旗帜,奔赴大江南北的敌后战场,去开创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对于南方三年游击区的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7 年12 月13 日通过的《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给予高度评价:“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至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这一评价亦包含了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
  闽西南游击区“星火燎原”实践的精神传承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为我们留下了革命信念的坚定、敢闯新路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力建设新龙岩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要坚定信仰,不忘初心。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张鼎丞、邓子恢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培育和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并成为铁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革命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不忘初心,大力弘扬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培育的革命精神,用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人民,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不断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进取,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是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闽西南三年游击战是在同党中央失去联系、对遵义会议精神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开展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能够坚决地贯彻执行毛泽东所一贯倡导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创造性地制订了正确的方针与策略,引导闽西党和红军游击队适时地完成了由“打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斗争方式的转变。当前,我们进入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只有大力弘扬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中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开拓进取精神,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地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三是要探求规律,求真务实。当年,张鼎丞、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入闽西各地,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抵制和反对当时党和红军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倾向,创造性地把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同闽西南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胜利地实现了战略转变。当前,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抓实干,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由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红军和游击队不断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和封锁,不断取得革命的胜利。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走好群众路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和“马上就办”优良作风,弘扬“闹革命走在前头,搞生产力争上游”的闽西苏区光荣传统,时时刻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作政治使命,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创新中实现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新飞跃。(作者单位系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