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山书作: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发布时间:2018-02-12      来源:互联网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出自清代三朝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用今天的话来解读,大致意思为古今圣贤都具有大气度,但凡遇到重特大事情发生时,能够做到举止从容,沉着淡定。

老子说,万物生于静而归于静,

静,自古为人所推崇,

不仅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

更是一种境界。

按常人思维,遇到大事怎么能够淡定?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天晚上,阿基米德正在做一道当时无人能解的数学题,这时房子里突然闯进来几个敌人,用剑指着他说,我要杀了你。但阿基米德不慌不忙地回答,等等,让我把这道数学题证明出来了再杀我也不迟。乍一看,阿基米德浑身冒傻气,竟然于危急关头置自己身家性命于不顾。但也正是这异于常人的静,才使他以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奠定了在物理王国无可撼动的地位。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纵观历史上那么几个短命的王朝,之所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某种程度上还就与不能守静,违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治国理政思维,有着莫大的关联。别的不说,太平天国就是最为生动的注解。天下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就已经开始祸起萧墙、内讧连连,各自为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惜同室操戈、兵戎相见。如此急功近利、急不可耐,不因小失大、树倒猢狲散才怪。

宁静,是临危不乱的智慧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奔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他的军队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焚香操琴,高声昂曲。”借以退敌。

虽是小说家言,也足以给我们带来深刻思考。诸葛亮面对危机,却焚香操琴,没有慌张。他安然自若而平静,迅速判断出对方主帅司马懿对自己的高估与不敢轻视,上演了一出化险为夷的好戏。

我们没有诸葛亮的智慧,但却要有面对麻烦的静心。“致虚极,守静笃”,“守静”是为了恢复心灵的清明 ,安静下来,梳理出最重要,也就是最根本的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静心,只会让自己一直处在忙乱当中。

宁静,是游刃有余的境界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淝水之战中谢安的记载。谢安和客人下围棋,等待自己十万军队与前秦七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一会儿他的侄子谢玄从淝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他“看书竟,默然无言”,又慢慢下棋。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小儿辈大破贼。”说话时的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谢安在淝水之战前,曾与主帅谢玄反复谋划,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他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这既稳定了人心,又对局面完全掌控。

常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的骨感是因为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到最后变成了无力掌控。如果内心不安静,怎么会抽丝剥茧寻找本质,又怎会考虑各种的可能?平心静气处理好小事,面对大事就不至于慌乱;平心静气全方位的分析,才能掌控局面,按照自己的计划前行。

宁静,是宠辱不惊的心胸

汉代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楚庄王大宴群臣,一直喝到日落西山点上蜡烛,忽然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名武将乘灯灭之际,拉扯楚庄王妃子的衣服。妃子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说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楚庄王却说,“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懽。”要大家全都把帽缨折断继续喝酒。后来,在一次生命危机关头,就是那位失礼的武将,拼着性命救出了楚庄王。

楚庄王的忍让原谅,来自于他在混乱情况下的安静,所以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掌控住了局面,所以他不仅化解纷争,还赢取了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问题,如果忙乱应对,没有方寸,只会火上浇油,使问题激化。《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当众人都在纷乱中时,安静往往能让人快刀斩乱麻,平息纷争,化解矛盾。

任何的社会都是复杂的,任何人都会生活在一定的麻烦之中,这常常会给我们带来紧张和压力。情况越是危急,事情越是麻烦,就越需要“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静心凝神,做到举重若轻。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无疑,有了这般心境、如此静心,就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把自己该办的事情办好。

舒山(1942.12.1),生于河南省宝丰县书香世家。姓叶名建民,字逢春,号中原农夫,笔名舒山。 前半生,游于艺,浪迹天涯,食大地冷暖,品人间酸甜,吸自然灵秀,化笔墨乐章,38岁成家; 后半生,研于艺,昼夜探索,懂前贤之道,通大师风范,扬民族文化,建书画奇勋,70岁移居北京。